由于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能源的减少,节能减排的新能源车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目标,为了提高新能源车的发展,国家为新能源车制造商提供了不少的补贴。但是今年年初,有关国产新能源车骗补的事件被曝引起一片哗然,同时也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
新能源车骗补事件曝光之后,有关部门迅速跟进展开调查。在历经数月的调查之后,就在昨天也就是9月8日,国家财政部公开发表了《关于地方预决算公开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专项检查的通报》,通报中对国产新能源车骗补的企业进行了公布。
此次被财政部曝光的新能源车企分别为——苏州吉姆西、苏州金龙、深圳五洲龙、奇瑞万达贵州客车、河南少林客车。值得注意的是,财政部此次通报的车企主要生产的是新能源大巴车,并未涉及到乘用车领域,那么乘用车领域是否就天下太平了呢?
据有关媒体报道,新能源车企业中还有一份所谓的“重要信息通报”,在这份通报中,骗补企业高达20家,其中包括吉利、力帆、天津比亚迪、江淮、日产、宇通、中通等主流新能源企业都涉事其中。涉及骗补资金高达42.826亿元,令人咋舌。
而新能源车骗补手段也令人惊奇,业内人士称之为“有车无电”,具体骗补方法为——生产一款空壳汽车,将其他车辆的电池装上,通过检查以后再拆下,这样一个电池就能为数十台甚至数百台车进行检查,从而达到骗补的目的。
事件的背后令人深思,作为国家重点发展项目补贴竟然成为车企大捞特捞的漏洞,这不禁令人唏嘘。为何我们的车企不好好造车却通过骗补来进行盈利?笔者认为其中关键有两个原因。
首先,国产新能源车市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理想。虽然新能源车如今在中国发展形势一片大好,但是主要销售还是依靠政策,尤其是北京、上海这种牌照有限制的政策让新能源车发展呈现泡沫状态。
就拿上海举例,荣威550这样一款过时的车型,由于搭上新能源的东风,获得了“免费上海牌照”从而死灰复燃,要知道550汽油版2015年最惨淡的一个月销量不到10辆,如今插电550由于能免费拿到价值8万多元的沪牌,销量已突破3000,为了牌照而买车成为上海人的无奈之举,也造就了沪上新能源车的销量泡沫。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550没有上海牌,它能够在竞争激烈的上海市场生存下来吗?
其次,这也是笔者曾经在媒体上说过的——新能源车制造企业存在“大跃进”思维。
大跃进思维最典型的就是通过泡沫的数据换来荣誉和补贴。记得举个例子:去年10月,新能源汽车产量36494辆,销辆34316辆,相比9月份的同期数据同比增长分别为4.2倍和5倍,而工信部的数据更是产量提升8倍,单单一个月之间就提升了如此巨大的产能不说车企的生产力,就单单看电池的生产能力也注意令人心生疑窦,如此巨大的产能,令人想到的就是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条大跃进时代的标语。
新能源车商深谙骗补门道,在产能跟不上、销量无法支撑生产的情况下,通过泡沫化的生产数据骗补,通过“有车误点”的方式去落实,欺骗国家,欺骗相关部门,但是换来的是一枚枚奖章和荣誉,是真金白银的钞票。
其实,回想一下国产汽车的发展,这种大跃进思维一直存在其中。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产业飞速发展,初期我国为数不多的车企如一汽、东风等纷纷与海外品牌进行合作,推出以海外品牌为主的合资品牌,带动了汽车产业的发展。为了更好的发展汽车产业国家开始鼓励自主汽车品牌的建立,一时之间自主品牌的出现如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
除了如今还能够看到的长城、长安、吉利以外,相信很多业内人士还见证了如波导、奥克斯为首的家电产业汽车品牌;还有如云雀、华普等自主汽车品牌的诞生;更有甚者当年的长虹、海尔也有生产汽车的愿景。但是市场是残酷的,不仅波导、奥克斯、云雀这些品牌消失殆尽,长虹和海尔的汽车更是胎死腹中,而面对如此众多的汽车品牌集体出现又集体消失,业内人士无不哀叹中国自主品牌的急功近利。
再看今日,自主品牌在国内所谓销售形势大好,但是出口屡屡受挫,虽然不能说国内销售数据是“大放卫星”但是“家里一条龙,出门一条虫”的自主品牌确实并没有他们本人或者网友说的那么好。
可以说,国产新能源车骗补可能只是国内汽车产业的冰山一角,如果我们国家对于汽车的检验能够更严格一点,相信类似大众、三菱排放门事件很有可能出现在自主品牌身上。有人可能说笔者这是危言耸听,但是请仔细想想,连骗补都干得出来的国产汽车,还有什么是不可能发生的呢?